币圈子(120BTc.COM)讯:美国证券业暨金融市场协会(SIFMA)在昨(8)日发布一份新闻稿表示,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大通、万事达卡、Deloitte…等在内的多家美国金融巨头,正联手利用分散式帐本技术,探索多类资产在单一平台上的集中结算。
受监管结算网络(RSN)概念验证(PoC)计划
SIFMA指出,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资金、美国国债以及其他的投资性证券等资产,均在不同的系统中运行,针对这一状况,美国金融巨头们引入了一项名为「受监管结算网络(RSN)概念验证(PoC)」的计划,旨在将各类代币化的资产引入一个用于多资产交易的可互操作网,进行集中结算:RSNPoC设想了一个用于多资产交易的可互操作网,旨在提供一个全天候的、可编程的分散式账本,将各类代币化资产进行集中结算。
另外SIFMA还补充,RSNPoC将在测试环境中进行,并将模拟以美元进行的多资产交易。
万事达卡:为金融市场发展解锁下一代基础设施
对此,支付巨头万事达卡区块链与数字资产主管Raj Dhamodharan表示:将共享账本技术应用于美元结算可以为金融市场发展解锁下一代基础设施,这样的交易过程是全天候且无摩擦的。该项目能够提高跨境结算的效率,减少出错和诈的机会。
同时,花旗银行全球支付负责人Debopama Sen也表示:代币化理论的一种关键元素是有潜力为金融交易结算建立更加通用的场所,在当今的数字经济中,金融市场基础架构可能需要在定义明确的法律框架内结算大量数字资产。
各银行业巨头曾合作数字美元试点
其实这不是这些银行、金融机构的第一次合作,在2022年底时,包括纽约联邦准备银行、纽约梅隆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万事达卡…等多家银行业巨头共同合作,开展了为期12周的数字美元概念验证(PoC)计划。
纽约联准银的创新中心(NYIC)指出,该计划旨在探索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即批发型数字美元)和商业银行数货币互操作网络在共享的多实体分散式账本上运行的可行性:RLN提供了一个多资产、永远在线、可编程的基础设施,其中包含以美元计价的央行、商业银行和受监管的非银行发行人负债的数表示。
STO的由来与优势据the block crypto报道,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正策划推出通证化证券平台,为此,纳斯达克正与区块链技术企业 Symbiont 进行谈判,旨在达成相关合作。 这意味着一些初创公司或企业将可以在美国相应的法规监管下,进行更灵活的融资。 有人认为STO是IPO的2.0版本,有人认为STO是合法化ICO,甚至有不少人还宣称未来将是STO的天下。 STO真有这么神奇吗?链虎财经将通过以下五个问题,带你迅速全面了解STO。 STO到底是什么,与IPO、ICO有何不同?STO,全称Security Token Offer,是一种以token为载体的证券发行,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通过非公开募集和公开募集来对外进行融资,可以将现实中已经存在的金融资产或权益进行代币化,例如公司股权、债权、知识产权、信托份额或黄金珠宝等实物资产,都可以转变为链上的数字资产。 拿Security Token和证券类比的话,购买证券,交易是在纸上签署完成,而ST则是通过区块链交易来确认资产的所有权。 ICO,是一种去中心化的、通过虚拟货币进行的融资方式。 初创项目可以通过发行token的方式进行融资,token可以作为日后使用对应区块链项目的凭证,也能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但并不具有实物资产作为依托。 由于不受管制和门槛限制,发行成本极低。 这也导致了ICO很容易滋生各种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问题,具有极高的风险性。 IPO,是大多数投资者最为熟悉的融资方式,与ICO相比,IPO价格昂贵且耗时较长,甚至可能需要长达6个月或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还需要满足发行规定、监管需求和信息披露等诸多条件。 而STO则更像是一种介于IPO和ICO之间的缓冲带,融合了优点,规避了风险,既具有证券的属性,接受各国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同时,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更高效的运行。 STO具有哪些优势?STO有着实际资产为依托,又以token作为载体发行,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合法合规化的ICO,在监管、效率、成本这三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平衡。 易于规范监管。 相比于ICO导致市场的混乱,进行STO的项目都是需要经过合规审查的,项目代码、团队背调,项目产品等都会经过严格筛查。 这样能够有效的剔除劣质项目,净化当前混乱的市场环境。 拓展融资渠道。 相比IPO的高门槛,STO拓展了证券代币化的领域,降低了用户准入的门槛,任何人、任何资产都能参与其中,这大大提升了优质资产的全球流通性。 降低融资成本。 STO消除了对中间商的需求,简化了手续,节省了时间,提高了速度,降低了费用,在融资效率、融资时间、融资成本、融资地域、信息对称等方面都优于IPO,更加适合双创企业、高科技中小企业。 STO的发展现状如何?当前市场上已出现的一些关于STO尝试,但都还处于探索试行阶段。 2018年2月,加拿大证券交易所(CSE)宣布将推出一个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证券清算和结算平台,使用这个区块链平台的公司能够向投资者通过证券代币发行(STO)的方式来募集资金,通过CSE平台发行代币的公司将受到相应的证券委员会的全面监管。 2018年6月,美国证监会接受了交易所依据Regulation D向递交关于豁免注册的Form D。 据称该交易所还得到了法国金融审慎监管局(Autorité de contrle prudentiel et de résolution)注册。 这是第一个同时在上述两个监管机构“挂号”的数字资产交易所。 2018年9月11日,以太坊开发者Stephane Gosselin公布了一项新提案,Security Token — “ERC1400”,作为一项新标准,把 Token 的互换性(fungible)结合证券相关的业务场景,设计了一套通用接口。 新提案主打监管功能,目的是方便用户以合法合规方式在以太坊网络发行证券。 2018年10月,纳斯达克与Symbiont进行谈判,策划推出一个专用于代币化证券的新平台。 STO面临哪些挑战?作为一个新兴市场,STO的概念与愿景无疑是美好的,但在现实融资运用中却也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STO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放宽有关发行证券类代币的证券法,在证券化代币156仅仅将传统证券6991进行代币化的情况下3780,从现行法律和监管的角度,进行STO并没有很大优势。 其次,为使代币合规,监管机构会如何权衡市场,审查标准与流程的制定也将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 再次,资产流动性过高的另一面是可能带来的巨大价格波动,这个风险也是不可控的。 最后,STO哪怕是在监管下实行的代币化,但只要互联网化了,也是无法免受黑客威胁,技术安全方面是一个有待突破的关键。 专家们对STO怎么看?荣格财经方军表示,STO是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是面向机构的融资,还是面向公众?面向机构和企业投资者,那现有的企业股权安排都有。 面向公众,那搞合规去吧,SEC的规范很清楚的地在那儿。 面向机构和企业投资者的,Nasdaq的Linq不早就做了吗,完全合规。 高链资本陈钰璋表示,STO是创新,但不能解决真实的问题。 STO背后的底层逻辑问题:究竟散户(包括大C)与专业机构投资人,谁更能发现好公司?好公司更愿意拿谁的钱?资产证券化不是真正的需求,是个投机行为。 区块链如果要在STO上证明自己,就需要回答这个问题:究竟怎么提高了生产力?信睿宝初壮表示,公司这种企业制度会被碎片化,由此而来的股权、债权,乃至货币本身,都会被重新定义。 未来投资的主要领域,可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股权了。 STO可能是方向,具体形态模式还需要不断进化。 监管是滞后的,不能用旧瓶装新酒。 资本市场上,监管从来不是中立的,而是参与博弈的一方。 并且监管从来不是有效的,监管达不到其所宣称的目标。 通证经济研究者陈智鹏表示,现有的STO大多对应现实中公司的股权、债权或房地产投资信托等金融资产,如果仅仅简单地将现有的证券通证化,那么确实创新不足,产生的价值有限,纯粹只是证券在区块链上的简单映射而已。 纳斯达克首席执行官弗里德曼曾表示:“如果你决定以规范的方式做 ICO,那么我们很乐意弄清楚是否有机会与人合作。 ”可以看出,对加密资产保有谨慎态度的纳斯达克对发行证券化代币颇有兴趣,早在2015年,纳斯达克就实行了利用Linq区块链技术进行证券交易。 在全球的逻辑已转向追求资产流动性之际,纳斯达克对STO的积极探索将加速推动合法化ICO时代的到来。
Sto是具有证券性的代币
STO代币发行的流程如下:发行方案设计:根据项目方资格的资料与要求,给出合理的建议,更加有效的规避其他风险;VIE主体搭建:注册海外主体公司,税务豁免,获利合理合法回流;项目法务合规:为项目方提供Reg合规所需全部法律文件,申请CID代码,提交备案;代币发行:根据前期方案,共同协商代币发行时间周期;合格投资人/机构对接:中美日新等海外合格投资人、投资机构对接。 STO海外发行分为两种:一是在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下进行注册的Rge. A+,这一对海外投资人来说要求通常是会比较高的,可以作为长线准备;二是可以在SEC申请豁免,只需备案即可,SEC方面也不会主动去审核的Reg. D和Reg. S,这类代币不仅对海外投资人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在融资额度和海外宣传上也更加有利。
美国的SEC的态度很明确:ICO产生的数字货币属于证券,因此发行过程需要按照证券法来监管。 而比特币不是ICO产生的,因此比特币不属于证券,不在SEC监管范围内。 但是数字货币的ETF,属于SEC的监管范畴。 目前SEC要求所有ICO都要注册,走证券类通证发行(Security token Offerring, STO)的过程,遵循现有的证券法规。 如果不按照SEC要求走合法STO,SEC将采取严厉的执法打击。
Sto是具有证券性的代币,它是怎么凭空出现的呢?纵观今年ico情形,sto的出现绝非偶然,相比ico去中心化只需要通过虚拟币融资,门槛低,风险高,sto则是在合法合规的监管下,并以线下有形资产抵押的Token证券发行,投资门槛的提高,也大大减少了风险,于是sto证券代币发行成为了大家追捧的对象。
新生事物落地必然会有人质疑,有人说STO就是现有的证券换了套衣服,若只是简单的将现有的证券通证化,那么的确创新不足,价值也有限,纯粹只是资产token化。 这就不得不提到STO的优势,在ST上市交易之后,和传统证券不同,一旦在交易所完成交易并提取到钱包,ST就完成了交割,相比传统证券业的繁琐显得更快速。 另外ST相比传统证券还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ST是可编程的,能给上市企业带来很多传统证券不具备的功能。 这些新的可编程特性使得传统证券变成了智能证券,STO具备了取代IPO的技术优势。 在STO实际落地的过程中,现阶段有一种操作方法,那就是仿效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的流程,先注册离岸公司,再通过VIE结构控制国内公司,再由离岸公司发行ST,只是最后不到纳斯达克上市,而是到Open Finance、tZero、CSE等持牌ST数字交易所交易。
具体来说,STO本身具有以下优势:
1.更好的流动性;
2.协议层面自动化管理 ;
3.24小时交交易 ;
4.更小的交易单位说到最后本人联想到SEC屡屡拒绝BT币ETF,每次SEC有点动静都能直观反映在BTC价格上,数字资产市场寻求新融资模式也指日可待。
那么什么样的国内企业可以在美国发行STO呢:
有实际资产,无盈利要求;
有经营历史和收入;
在美国无不良记录;
公司形式不限;有较好的市场潜力。
作者:冉伟 (本文节选自《2021全球区块链应用市场报告》) 当我们谈论区块链的时候,但凡对区块链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够就相关主题或多或少地表达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例如:从技术体系上看,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从功能属性上看,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征。 回顾区块链的 历史 ,就绕不过比特币。 2009年1月3日,序号为0的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 几天后,也就是2009年1月9日,序号为1的比特币区块诞生。 当两个区块连接起来时,区块链就此“横空出世”。 化名为“中本聪”的比特币发明者可能自己都很难想象:在过去12年间,以比特币为中心,一个庞大的“加密货币家族”已经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一场持续至今的“巨浪”。 其间,与加密货币相关的创新与风险交织,进步与泡沫同在,追捧与批判共存,并推动着各国政府部门不断完善货币与金融体系、 社会 治理与监管体系。 与此同时,与比特币相伴相生的区块链同样在快速进化,而且早已超越“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范畴,应用到了 社会 与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 那么,区块链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发挥作用,相比传统技术和模式到底有哪些优势,其应用效果到底如何?在资本实验室与远望智库联合发布的《2021全球区块链应用市场报告》中,我们通过对2020全年和2021年一季度全球1550余个应用案例的研究,试图为上述问题提供具有一定实证性的答案。 同时,基于这些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建立起对区块链的重新认识:区块链即信任、区块链即共享、区块链即交易、区块链即替代、区块链即效率。 在比特币创世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货币系统》中,“中本聪”反复强调了比特币具有不依赖于“可信任第三方”的特性,也就是“去中心化”的特性。 反过来看,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恰好正是为“信任”而生。 换句话来说,重塑数字化时代的“信任”是区块链最基础的功能,只不过这种信任由人与人之间、法人主体之间的信任转换成了机器与机器之间、区块与区块之间、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信任。 有趣的是,后续诞生的“智能合约”功能通过与区块链的融合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信任。 身份编码与认证是实现上述信任机制的第一步,分布式身份识别(Decentralized Identity, DID)系统是其中的核心。 有了DID应用,从个人到组织,再到物联网设备,从实体物品到虚拟产品,都能够被赋予数字“身份”,并实现可信交互。 也正因为此,基于区块链的存证、赋权、验证、流通、交易才得以实现,也才有了区块链在各行业的落地实施。 来自全球的应用案例显示,新的信任机制为 社会 与经济运行提供了新的规则和动力: l 中国正在全面推进区块链电子证照的应用,企业与居民得以享受更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l “一鱼一码”、“一果一码”、“一茶一码”等应用正在推动全球农产品防伪溯源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升级; l 通过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结合,企业的信用“画像”更为精准,并能够据此获得更快捷、成本更低的融资服务; l 公益机构纷纷将爱心善款“上链”,以形成更透明、更规范的公益跟踪与管理系统; l 中国相关城市启动基于区块链的气瓶产品追溯管理系统,气瓶档案信息源头可信度与气瓶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l 德国正在为其分布式能源资产建立基于身份认证的数字注册系统,以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交易,并应对数字化能源时代的到来……。 在区块链的三种类型(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中,联盟链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除了对技术性能、运行效率、可操作性、预期成果等方面的考量,这主要是因为联盟各方已经具备一定的信任基础。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在超越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区块链应用中,“多中心化”,而非完全的“去中心化”是更为现实的一种选择。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不同于比特币“挖矿”所依托的工作量证明机制,区块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不能从源头上完全确保上链数据的真实性。 也就是说,某个联盟成员或节点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提供虚假数据。 不过,借助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共识等特性,联盟可对造假行为进行识别,并作出相应的惩罚,例如将造假成员“踢出”节点。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基于区块链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起联盟成员对数据真实性的敬畏,以及对数据造假行为的震慑。 如果说“信任”是区块链应用的基础,数据共享就是区块链应用的核心。 没有数据共享,就产生不了合作,区块链的落地应用便无从谈起。 l 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已全面铺开,通过外汇局、税务、银行及企业相关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换推动了外贸出口业务的发展; l 台湾11家保险公司联合建立的“保全/理赔联盟链”投入运营,各公司在该平台实现了“单一申请、文件共通”; l Contour、TradeLens等区块链平台通过企业、金融机构、航运公司、码头、海关等机构间的数据协同,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并为国际贸易的数字化变革提供动力……。 l 在中国,政府各部门间通过数据协同,实现了“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一网通办、全程网办”; l 通过“司法链”平台,各类电子证据得以与公证、仲裁、司法鉴定、法院等司法机构无缝对接,在提高司法体系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l 面向全国基层法院的“审判辅助性事务跨域协作机制”可实现不同地域法院之间的“跨域送达、跨域取证”,有效提升了审判辅助性事务效率和审判质效,降低了司法运行成本……。 l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正式启动,可支持大湾区五大直属海关辖区之间贸易各方的互联、互通,成为大湾区首个贯通港口、海关、物流、企业、金融等贸易全流程的互联共享区块链网络; l 日本KDDI电信、日立公司、关西电力、积水建房等大型企业组建区块链联盟NEXCHAIN,以形成跨行业的房地产信息共享与管理模式,并推动跨行业创新; l 法国雷诺集团完成其区块链项目“XCEED”的测试,用于在零部件供应商和 汽车 制造商之间共享合规信息,并简化合规认证……。 上述金融、政务及各行业的应用案例虽然只是少数的典型案例,但也足以说明:一方面,数据共享是区块链应用的内在要求。 在具体实施上,一切都要从打破“数据孤岛”与“信息不对称”开始;另一方面,区块链的应用实践又反过来推动了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数据共享和前所未有的合作。 由上述案例还可以看出,基于区块链的透明度、安全性、可信任性等特征,数据共享让原本看起来不太可能的合作得以达成,并形成更多的开放式创新成果;数据共享能够有效提升商业体系、金融体系与 社会 治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各类组织在与外部机构进行数据共享与合作的同时,促进了自身的组织变革、流程变革。 在信任与共享的基础上,“交易”是区块链应用价值最直观、最深层次的体现。 目前,区块链正在开启全球各行业交易模式变革的新篇章。 从功能架构上看,基于区块链的交易绝非只是交易环节的变革,而是综合了区块链的各项独特功能,是对防伪溯源、供需对接、仓储物流、支付/结算、供应链融资、保险、网络安全等区块链应用的一体化整合。 从应用形态上看,基于区块链的交易超越了产品或服务交易的传统概念,代表了更广泛的数据在流通中的价值实现。 从应用场景来看,基于区块链的交易涉及实体产业的升级、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进阶,以及“通证经济”的创新应用。 在实体产业,以农业区块链的应用为例:一方面,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溯源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另一方面,对于种植者或养殖者来说,供应链溯源功能还远远不够。 如何帮助他们扩大农产品销售,并尽可能获得更多收入,才是区块链技术持续推动农业发展的“硬道理”。 在其它行业,这一点同样适用。 在上述背景下,全球实体产业的新型交易平台不断涌现: l 印度政府使用区块链平台帮助偏远地区的农民销售农产品,以在减少中间费用的同时,获得更高收入; l 瑞士公司Cerealia搭建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贸易和融资平台,以推动全球新兴市场国家的农产品出口; l 全球最大的独立精制糖生产商、阿联酋Al Khaleej糖业公司推出基于区块链的糖产品交易平台,实现基于现货的国际原糖交易; l 江西赣州上线基于区块链的国际木材电子交易平台,对木材交易进行全流程上链管理,并将为木材市场提供监管云仓、物流、金融、保险等全产业链服务; l 山东省启动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平台,将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质控、交易、支付、结算和监管的线上一体化服务; l 苏州相城区渭塘镇发布基于区块链的珍珠在线交易平台,对珍珠核心参数及检测报告上链存证,还将增加供应链管理、贸易金融、智能合约、支付结算、激励机制等功能; l 霍尼韦尔公司推出飞机零部件新件与二手件在线交易平台GoDirect Trade,为大型制造商如何将区块链应用于零部件交易与流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在金融行业,区块链正在从证券交易、资产证券化、贸易融资、跨境结算等方面推动金融交易业务的数字化进阶: l 澳大利亚国家证券交易所推出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数字证券交易平台ClearPay,可提供当日多币种、实时DVP结算,并将替代原有的交易所结算系统; l 瑞士公司Finka以玻利维亚有机牧场的牲畜为标的推出了相关的证券化代币投资平台,以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 l 美国公司Securitize建立了基于数字证券的日本房地产投资平台,旨在盘活日本农村的闲置不动产,并提升农村经济活力; l 中国邮储银行与建设银行完成首笔跨区块链平台福费廷交易,华夏银行昆明分行首次实现二级市场福费廷转售业务; l 南京钢铁分别与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完成了基于区块链的铁矿石交易; l 宝钢股份与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完成首单基于区块链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交易……。 当然,在区块链推动金融交易业务进阶的同时,与区块链、加密货币相关的炒作、骗局、洗钱、网络攻击等阴暗面如影随形。 如何既能持续推动金融创新,又能进行高效的风险防控,以及对违法犯罪的有力打击,是一个需要长期应对的重要问题。 从全球来看,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做出态度鲜明、措施严厉,并富有成效的回应。 实体产业、金融行业借助区块链实现的交易变革只是区块链改变传统交易方式的初级阶段,“通证经济(Token Economy)”才是区块链“交易”功能的更高层级。 在“通证经济”的框架下,从电子证照到技能证明,从信用记录到公益活动参与记录,从社交媒体轨迹到碳减排行动,当各种数据成为被加密的数字权益证明,并且可流通、可交换的时候,就被赋予了“通证”功能。 撇开“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 Token, NFT)”的投资/投机热潮不论,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全球为数不少的“通证经济”早期应用: l 由奥地利政府支持的HotCity项目通过众包模式与区块链、 游戏 化代币的结合,鼓励居民提交供暖余热热点,以更高效地满足城市供热需求; l 福特公司为采用混合动力 汽车 的商业和市政车队建立“绿色里程”,以帮助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l 河南新乡市卫滨区在其区块链产业园项目中基于商家和企业积分体系发行通证,以建立新型商业服务平台; l 成都市发布基于区块链的社区治理产品“链动社区”,居民可通过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获得该平台的“时间银行”积分,并兑换成社区商户提供的福利和优惠; l 全球非营利组织“移动开放区块链计划”的电动 汽车 充电网络工作组(EVGI)启动去中心化 汽车 充电技术的全球标准系统,涵盖了通证化碳信用(TCC)场景; l 区块链奖励平台MiL.k与韩国零售商合作,为其会员提供基于区块链的积分管理服务。 会员可通过MiL.k平台将现有积分转换为本地MLK通证,也可以兑换成其他第三方积分……。 由上述案例及更多的案例可见,“通证经济”具有几个显著特征: “通证经济”为更广泛的数据赋予了资产属性和可交易属性,并通过跨领域、跨平台的互信与流通,能够提高整个 社会 与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 “通证经济”是一种新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不一定直接以货币为交易媒介,而是更多体现为各种要素、资源的互换互利与重新配置; “通证经济”往往与激励机制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好人好事”、“好企业”、“好机构”的激励,将有效重塑 社会 价值体系与 社会 信用体系。 总体而言,“通证经济”将催生出新的生产要素,将重塑生产关系,并极大地解放 社会 生产力;“通证经济”代表了“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的进化,昭示着数字经济最激动人心的未来;基于区块链的“通证经济”已经初见倪端,并开始对经济运行、 社会 治理,以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带来持续可见的变革。 不管是各类机构,还是个人,都应该为这场变革做好思想与行动上的准备。 与其它新技术一样,区块链在应用和普及过程中,不断产生着平台、媒介、模式、方法等方面的替代效应:实体证件被电子证件替代,信用记录被通证替代,人工审核被数据验证替代,城市管理平台被“城市大脑”替代……。 这样的替代已成常态: l 阿根廷央行开始就新的区块链清算系统展开概念验证,该系统可能会替代现有清算系统; l 韩国造币和安全印刷公司(KOMSCO)拓展区块链数字礼券业务,以替代纸质礼券,并在纸币和硬币发行量大幅下降的同时实现了创纪录的营收提升; l 中国各地法院在不动产查封执行中开始采用区块链电子封条替代传统的纸质封条; l 上海市法院系统正在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采用, 探索 以数字化庭审记录替代人工庭审笔录; l 日本公司SUSMED推出“使用区块链技术的临床数据监测系统示范”试点,表明药物或医疗设备临床试验中必要的监控过程可以使用区块链系统进行替代; l 支付宝与悟空租车合作推出“刷脸”租车服务,通过区块链技术与信用免押模式,游客只需“刷脸”即可租车,通过手机操作就能归还车辆; l 在新冠疫情下,中国各地方政府密集推出结合区块链技术的“非见面、不接触、零跑腿”式政务服务,替代了传统的线下服务方式,为疫情期间的远程招投标、“云端”通关、金融支持、复工复产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通过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各类企业级服务同样在实现替代与进化:从纸质合同到电子合同,再到基于程序化、可自动执行智能合约的区块链合同,区块链正在推动合同签署进入“链签约”时代;从线下的人力资源公司到线上的人力资源平台,再到基于区块链的人力资源市场,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已经经历了从1.0时代到2.0时代,再到3.0时代的持续变革。 总体来看,当区块链“侵入”到各行业,便“毫不留情”地删除着一切不必要的环节和流程,一切不必要的人工操作,并加速迎接无纸化、无人化、自动化时代的到来。 在我们分析全球1550余个区块链应用案例的过程中,类似“提高”、“加快”、“缩短”、“降低”、“减少”、“节约”、“节省”等词汇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些词汇表明,效率的提升是区块链应用各方的共同追求,也是区块链替代效应的最直接成果。 众多的应用实践正在为此添砖加瓦: l 肯尼亚公司Shamba Records为该国农民提供区块链溯源、交易与融资服务,目前已覆盖6000多小型农户,并帮助他们将收入提高了至少40%; l NTT DATA、三菱等公司参与投资的区块链贸易平台TradeWaltz完成试运行,结果显示该平台最多能够削减传统贸易流程50%的工作量; l 沃尔玛加拿大公司通过DL Freight区块链平台的应用,将其与承运人之间的发票纠纷显著降低了97%; l 国网公司电力交易存证溯源查询平台投入运行,实现了注册用户的真实性审核全流程自动化,节省了99%的可信人工审核时间; l 中远海运集运与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合作推出区块链无纸化进口放货模式,平均每个集装箱可为客户节省提货时间近24小时; l 浙江台州利用“物联网+区块链”回收系统解决海洋污染治理难题,相比传统处理方法,该回收系统可以节约94%的人力成本和84%的运营成本……。 综上所述,通过信任机制、共享机制与交易机制的共同作用,区块链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提高了金融、政务与各行业的运营效率,并将持续形成系统性的变革。 这种变革重塑着人与机器、人与 社会 、人与环境的关系,并清晰地指向三个终极目标:效率、福祉与环保。
Copyright @ 2024 啦啦收录网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来路自动抓取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被显示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你是本站第位访客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202215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