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扩容问题多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个议题早在2008年11月初,也就是比特币白皮书刚发布不到两天的时候就被人提起。
截图源自:metzdowd;时间:2008年11月2日
当时中本聪在密码学邮件组首次现身并提出比特币的概念之后,James A. Donald率先给予了回复。这位加拿大自由主义者指出,我们十分需要这样一种系统,但它似乎无法依照需求进行扩容。如果数百万人同时进行交易,那就会耗费大量的宽带。
对此中本聪解释说,在网络超负荷之前,用户只要使用简易支付验证(SPV)检查双花就能保证交易安全;同时他相信,宽带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假设每笔普通交易的大小为1KB。而2008财年,Visa共处理了370亿笔交易,平均每天1亿笔。这么大的交易量本该消耗100G的宽带,也可以说是12个DVD或者两部HD影片的大小。想要网络规模真的扩大到这种程度,可能还需要好几年,到时候,在网络上发布HD影片根本不算什么事儿。”
有很多人用上面这段话来说明中本聪曾有链上扩容的计划,并认为他有信心比特币扩容后可以达到Visa的水平。不过这里提到的更多是区块容量方面的问题,而非现如今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1MB区块大小的限制。那是因为,当时的比特币系统区块大小上限默认为32MB;别说交易量寥寥无几的早期阶段,这一大小即便是放在今天的交易水平也是绰绰有余。
截图源自:BITcointalk;时间2018年1月19日
至于后来为什么会设置限制,上限为什么是1MB,大家都不太清楚。2010年中本聪添加规则的时候,甚至没有向任何人提起,只是悄无声息地在两次比特币升级中实现了1MB的限制。有人猜测,这是一个临时的反垃圾交易措施;也有人说上限设置为1MB与当时挖出的区块大小远远不及1MB有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无从考知,但中本聪似乎确有链上扩容的想法,前提是得慢慢来。
截图源自:Bitcointalk;时间:2010年10月3日
2010年10月3日,比特币核心开发人员Jeff Garzik在比特币论坛上发布了可增加比特币区块大小的补丁,并建议对区块大小进行扩容。但中本聪以无法与网络兼容为由回绝了Jeff,同时表示,如果我们更接近这种需要的时候,可以放到稍后阶段慢慢改变。而这一放,就让扩容问题尘封到2013年左右才再次被人提起。
从中本聪对于维基解密事件的态度来看,他会有这样的想法实属正常;或许在中本聪看来,当时的比特币需要逐步成长,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野蛮发展对项目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特币发明人中本聪SatoshiNakamoto不久前出现在Twitter上,并公开表示比特币不能玩了,要大家改玩BCX货币。然而这消息可信程度到底有多高?是向来低调的中本聪本人,还是只是要炒作BCX货币的假帐号?
中本聪从比特币创办以来,从没露过面也没人知道他的任何消息,神秘特性让所有关注者都相当好奇。 但是他所设计的比特币货币却在这几年内迅速窜红,同时就在这阵子比特币大涨大跌的消息频频发出后。 稍早Twitter上居然出现疑似中本聪本人的贴文,在贴文中表示比特币目前已经违背了他当初的核心理念,主张推崇BCX货币。 不过这则贴文在这时间点发出不免有些敏感,比特币是不是就如那位中本聪所说的,现在已经不能玩了,要换到BCX货币,又或者Twitter的发言人不是中本聪,以中本聪低调的个性来看,已经沉寂这么长一段时间,为何特别在这段时间冒出,又特别指定去使用BCX货币,种种迹象都让人匪夷所思。 ▲稍早疑似中本聪SatoshiNakamoto在Twite贴文后,有不少支持者在下方留言质疑这贴文的真实性。
图形结构账本是最符合中本聪理想的区块链扩容方案,DAG技术的设定是要能接受无法无限扩容以及区块中交易重复的问题。 该方案的典型代表是就是HLC公链团队研究的DAG技术。 DAG技术解决的是出块时间和传播时间的矛盾, 因为出块时间过快, 必然会增加分叉, 长时间的分叉会导致网络的不一致, 所以DAG技术归根结底也是解决分叉的问题。 DAG技术解决的是上述提到的出块时间和传播时间的矛盾, 因为出块时间过快, 在传播时间不得不考虑的情况下, 必然会增加分叉, 长时间的分叉会导致网络的不一致, 所以DAG归根结底也是解决分叉的问题。 目前DAG技术的知名项目有IOTA, ByteBall以及NANO,这些项目都是采用偏中心化的共识方案解决分叉问题, 造成许多用户误会DAG的共识方案只能用中心化的方案解决。 事实上, DAG技术是目前最符合中本聪的理想的区块链设定的扩容方案, 自然DAG技术也是可以解决中心化的问题。 DAG技术目前看来最大的问题跟多区块技术和混合共识技术一样, 由于每个节点需要处理所有交易, 无法解决理论上的无限扩容, 所以采用DAG技术的设定是要能接受无法无限扩容以及区块中交易重复的问题
一、中本聪用比特币干掉任性的“中心化”
比特币从刚开始到今天,已经上涨了数万倍,以至于无论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都难免感叹一句:我当年怎么没早点买比特币呢!
事实上,比特币刚开始可不是为了给大家炒币致富的,而是定义为一套电子现金系统。
为什么这么说呢,2008年,有个叫“中本聪”的人写了一篇名字叫作:《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论文,这是一篇非常严谨的论文,里面并没有涉及到投资、致富这样的话题。
为什么要发明这样一套系统?是银行卡、信用卡支付不好用?还是银行服务不便捷?都不是。
现如今,尽管纸币还是主要的货币形态,但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时代仿佛已经过去,现如今就算路边的小商贩也大多都是微信支付宝付款,微信转账、支付宝转账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生活方式。在 2008 年的时候即使没有微信、支付宝,但仍有银行卡、信用卡,那么比特币这样的概念为什么会诞生呢?
比特币诞生的时代背景:2008年全球正处于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不断增发货币加剧了通货膨胀,中本聪认为处于完全中心化的中央银行并不靠谱,对于现金的增发任意为之,针对这一点着实过分!
基于这种大环境,他开始思考:怎么样遏制这个“任性”的中央权威,不让它时不时就增发或者减少发行现金......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和研究他得出了这样的:干掉美联储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我可以重新做一套货币系统,用全新的金融系统体系去制衡或者干掉美联储这种权力机构!换句话说:既然美联储是“中心化权威”,遏制它的方式当然就是“去中心化”!
于是,他通过对之前已经发放的数字货币 B-money和HashCash等的深入研究,创建了一个点对点的、完全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系统,也就是现在的比特币。
点对点、去中心化意味着什么?我们举个例子:
假使你给小明转2000块钱,如果用现在的支付方式,这个2000块钱的流转过程是这样的:你——银行|微信|支付宝——小明,也就是说,这2000块钱要经过“银行|微信|支付宝”这样一个中转站才能到达小明手里。
如果是比特币呢,2000个比特币的流程是这样的:你——小明,直接支付收款,完全除去了中心化的监管,自己的资金自己完全掌握控制权,一个绝对自由的金融体系系统自此诞生。
所以,比特币最早的建立初衷并不是让人实现“一夜暴富”的造富神器,也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加密数字货币,而是一套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系统。 他要改变的不是货币和支付形式,他是要创造对于金融领域的一种完全自由自控的超时代产物。
比特币这套电子现金系统,融合了P2P、密码学、经济学等多重现有的学科,在比特币的诞生中,中本聪更像是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他善于把原有的技术手段整合利用,做成一套让人耳目一新的“新”产物。
二、中本聪到底是谁?
中本聪这么厉害,他到底是谁?答案是:不知道。
“中本聪身世之谜”可以说是当代区块链行业最大的未解之谜了。 不止有人的地方有江湖,其实,有“谜”的地方也有江湖。 “中本聪”的名头实在是太响了,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人站出来说:“我就是中本聪”;或者,“他就是中本聪”。
中本聪真实身份猜测之一:多利安·中本
多利安·中本是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日裔美国人,“哲史”是他出生时的名字
(“中本哲史”这个名字,是“中本聪”的日本媒体翻译版本)。 除了名字相同以外,多利安在接受采访时亲口说:“我已经不再参与它了,不能讨论它。 它已经被转交给其他人。 他们现在在负责。 我已经没有任何联系。 ”
但随后,多利安澄清,自己所说的事情是之前从事的军方保密工作,并不是比特币。 P2P基金会的中本聪账户也在尘封五年之后发了第一条消息,称:“我不是多利安·中本。 ”
中本聪真实身份猜测之二:望月新一
日本数学家望月新一的研究领域包含比特币所使用的数学算法。 而且,望月新一一般不使用常规学术发表机制,而是习惯独自工作。 不过,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设计比特币所需的密码学并不是望月新一的研究领域,望月本人也否定了自己是中本聪的说法。
中本聪真实身份猜测之三:尼克·萨博
尼克·萨博之前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教授,热衷于研究去中心化货币,也喜欢使用化名发表学术作品,他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比特黄金”的论文,被认为是比特币的先驱。 不过,他在一篇文章中表示:中本聪是继他之后少数对比特币算法感兴趣的人,暗示自己并不是中本聪本人。
中本聪真实身份猜测之四:哈尔·芬尼
哈尔·芬尼是一位著名的密码朋克和密码学家。 他是2009年第一个从中本聪那里接收比特币的人,还是第一个下载比特币客户端的人。 然而,哈尔·芬尼在2014年去世之前否认了他是中本聪的说法。
中本聪真实身份猜测之五:克雷格·史蒂芬·怀特
克雷格·史蒂芬·怀特是一位澳大利亚的企业家,也是首位公开承认自己是中本聪,声称自己拥有中本聪的加密签名档和早期的比特币地址私钥,但这一言论饱受质疑,人们认为这两个证据其实很容易获取到,并不足以能够证明中本聪的身份。 因为时常在公开场合叫嚣自己是“中本聪”,他获得了一个外号“澳本聪”(澳洲的中本聪),当然,这是一个戏称。
中本聪真实身份猜测之六:“中本聪”是一个团队,而非个人
中本聪在发言和程序中,切换使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并且随机在全天不同的时间上线发言,似乎账号有多人操纵。 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工作人员认为,其算法设计过于精良,不像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完成的。
中本聪真实身份猜测之七:“中本聪”只是一个虚构身份
这种猜测的依据在于,中本聪极少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 在P2P基金会网站的个人资料中,他自称是居住在日本的37岁男性。 然而,他在公开场合从来没有使用过日语,而是使用非常纯正熟练的英文。 用他的姓名在网上搜索,也无法找到任何与这个人相关的信息。
中本聪为什么不现身呢?早在2015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金融学教授巴格·乔杜里便提名中本聪为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尽管获此殊荣,中本聪也一直没有出现。中本聪为何把自己包裹在层层加密的代码下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隐匿身份是为了规避外在风险。
发行货币本是一种国家行为,而中本聪发明的比特币,是建立在无政府主义,或者说对政府以及中心化金融机构缺失信任的基础上。 加之比特币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不仅如此,还带动了其他数字货币的出现和滋长,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值是非常巨大的。
打击一种现象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抓典型”,比特币是一众加密货币的鼻祖,尽管它是一种虚拟货币,一旦被一些国家界定为非法发币、纵容经济犯罪等非法行为,中本聪本人或将面临刑事责任。
第二,避免自己的个人言论影响去中心化发展进程。
我们都知道,币圈大佬的号召力有多强,尽管现在的共识在于,币圈大佬全部是自带流量的网红,但事实的确是,他们振臂一呼,后面的韭菜就蜂拥跟随。
中本聪可以说是币圈大佬中的王者级别,他的任何言论和行为都将影响到许多人,因为在大家眼里,他就是权威,这与他所倡导的“去中心化”是完全相悖的。
第三,保护个人隐私与人身安全。
平日里,大佬风光无线,可是每当遇到币价跳水、主网漏洞等问题,大佬就会被揪出来问责。 看看曾经在上海被围追堵截的V神、以及此前饱受争议的EOS创始人BM就知道了。 中本聪的身份一旦被公开,将要面临的也许是负面缠绕甚至人身攻击。 这样看来,还是被代码包裹的世界更安全。
中本聪到底是谁我们暂且不管,尽管他本人身份虚幻成谜,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比特币系统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Copyright @ 2024 啦啦收录网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来路自动抓取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被显示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你是本站第位访客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202215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