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代音乐的传承与革新:中国古代音乐史全解密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经数千年,不仅在形式、内容和理论上有着丰富的积累,而且在传承和革新中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风貌。啦啦君将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与革新,解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揭示音乐与社会、文化、政治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音乐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初的音乐形式可能源自于劳动号子和仪式音乐。在中国,最早的音乐形式之一可能是骨笛,这种乐器的出现标志着音乐与人类活动的早期结合。周代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音乐被用于宗庙祭祀、宫廷娱乐和军事征伐等多个方面。《乐记》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它不仅详细记载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还阐述了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奠定了后世儒家音乐理论的基础。
二、音乐的制度化与功能化
自周代开始,音乐逐渐制度化,成为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秦汉时期,音乐的制度化进一步发展,音乐被用于国家礼仪和宫廷宴会。这一时期,音乐的功能化也更加明显,音乐不仅用于娱乐,还承载着教化和政治宣传的功能。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乐府,专门负责收集和管理民间音乐,这标志着国家对音乐文化的重视和管理。
三、音乐与文人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开始与文人文化紧密结合。这一时期,文人阶层对音乐的介入,使得音乐更加文学化,音乐作品开始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文人对音乐的研究和创作,也为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唐代是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与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景观。唐代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多样,而且在内容上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
四、音乐的流派发展与融合
宋元时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对音乐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时期,音乐流派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地方音乐风格。同时,由于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也相互影响,促进了音乐的多样化。宋代的音乐理论著作如《乐书》和《律吕精义》,系统地总结了音乐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音乐的商业化与世俗化
明清时期,音乐的商业化和世俗化趋势更加明显。音乐开始成为娱乐和休闲的重要方式,与茶馆、酒楼等场所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这一时期,音乐作品更加注重娱乐性和通俗性,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成为音乐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西方音乐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音乐带来了新的元素和影响。
六、音乐的传承与危机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着传承的危机。许多传统音乐形式和技艺逐渐失传,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现代的音乐学者和艺术家,通过研究、整理和创新,努力使古代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七、音乐的现代转型与创新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与革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现代科技为音乐的传播和保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另一方面,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实现音乐的现代转型和创新,成为音乐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音乐家和学者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音乐作品,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与革新探索了新的道路。
中国古代音乐史是一部丰富多彩、波折重重的发展史。从音乐的起源到现代的转型,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现象。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代同行的能力。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解密,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过去,也能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未来。
中国古代音乐史分为六个主要阶段:1. 远古的音乐(即原始社会的音乐):最早的音乐形式随着人类工具的制作和集体劳动而产生。 2. 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音乐(即奴隶社会的音乐):音乐主要由奴隶创造,被贵族奴隶主阶级作为享乐和政治统治的工具。 3. 战国、秦、汉的音乐: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推动了音乐文化发展,但封建割据和战争影响了进步。 4.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音乐:国家分裂与战乱中,音乐成为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避风港。 5. 宋、元的音乐:宋代的曲子形式发展兴盛,促进了词的繁荣,并出现了多种曲调变化。 6. 明、清的音乐:“昆山腔”成为明代重要戏曲声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乐器,如笙、竽和琴瑟。 商周时期的乐器进步证明了古代音乐理论的实际应用,并为后世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初民的原始狩猎与祭祀等活动中,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歌,也揭开了五音汇聚的音乐史页。 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国音乐始终向世界敞着开放的胸怀,始终激发出自由和真切的呐喊,吞吐吸纳,借鉴融会,共构成七彩缤纷的中华乐章。 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 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神怪内容,不完全可信(例如说黄帝时代建立了“十二律”,就是把后来的创造归功于黄帝的说法,与现代科学考古发现不合。 )要把黄帝作为中国音乐的源头,也嫌太晚了: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枣其历史远比黄帝时代古老!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这些骨笛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还遗留着钻孔前刻划的等分标记,个别音孔旁边另钻一小孔,应是调整音高用的。 这些情况起码说明,那时人们已对音高的准确有一定要求,对音高与管长的关系也已具备初步认识。 经音乐工作者对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测音可知,号称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其实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备了有着稳定结构,超出五声的音阶形态了。 (这一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中国音乐后来以五声为主,并不象有人臆想的,是所谓“音阶发育不完善”,而是一种历史的、审美的选择结果。 )这也证明当时的音乐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在这之前,中国音乐一定还存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段时间以千年还是以万年计,现在难以猜测。 除骨笛外,新石器时期的乐器,还发现有骨哨、埙、陶钟、磬、鼓等。 这些乐器分布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时间跨度也很大,说明它们是中国原始时期的主要乐器。 其中钟、磬、鼓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于埙和哨,还有与骨笛形制、原理相同(今天称为“筹”)的乐器,甚至直到今天仍存活于民间。 埙是一种很有特点的乐器,用土烧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种变形),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头,中空,顶端开一吹孔,胸腹部开一个或数个指孔。 埙是除骨笛之外,已发现的原始时代乐器中唯一能确定地发一个以上乐音的乐器,原始时期的埙只有1-3个音孔,只能吹出2-4个音,(这很可能与在不大的蛋形的埙上开孔,比在管状的笛上开孔要难以计算有关。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音阶发展的进程,尤其能揭示出在中国音阶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音程关系;当今有学者指出,那就是从只能发两个音的一音孔埙起便一再被强调的小三度音程。 这一观点对于认识中国音阶的发展,音阶音之间的律学关系,乃至中国的七声音阶仍以五声为骨干现象的内在机理,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这大概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共有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 最迟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已称这种音乐舞蹈结合的艺术形式为“乐”,甚至在音乐舞蹈各自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之后,“乐”仍既可以指舞蹈,也可以指音乐,一直保存着它的模糊词义。 今天“乐”已专指音乐,所以学者通称原始时期的“乐”为“乐舞”。 现存的有些原始岩画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原始乐舞的场面,那是一种群体的歌舞活动。 据后来文献保留下的片断“记忆”可知,原始乐舞的举行跟祈求丰年等祭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因此其中必然包含有生产活动的再现成份。 原始时期,乐舞并不成其为社会分工对象,原始社会不存在专职的乐工,乐舞一般是部落社会的全社会活动。 因此,原始时期的乐舞,并没有以专门的艺术形式的面貌和身份,从社会上独立出来。 严格地说,到大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建立以后,乐舞才真正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从社会中取得独立。 传说夏代初期的国君启和最后的国君桀,都曾用大规模乐舞供自己享乐,说明终夏一代,社会已造就出一大批专职的乐舞人员,这正是乐舞作为艺术而独立于社会的标志。 由于原始乐舞即和原始巫术、祭祀等活动结合无间的缘故,人们对乐舞乃至一些乐器所抱有的神秘思想可能产生得很早。 国家产生以后,统治者便会利用和加强音乐神秘观,以便操纵、控制乐舞,用来加强其统治。 保存下来的一些音乐神话故事便是这样的社会背景的产物。 传说分为章节的大型乐舞《九辩》、《九歌》都是夏代国君启从天上得来的。 我们从出土的战国初年(公元前5世纪)的乐器上,还能看到启的图象,似乎他那时已具有司音乐之神的地位了。 又传说黄帝得到一种长得象牛,名字叫夔的动物,便用它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敲打起来,“声闻五百里”,黄帝用这面鼓扬威天下。 夔和雷兽都是想象中的神奇动物。 那时的鼓,实际上和后世一样,多蒙牛皮,但也不乏用 (今称扬子鳄)皮的,因此 也成了神话材料。 后来,夔转化成为主管音乐的“人”(神)。
Copyright @ 2024 啦啦收录网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来路自动抓取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被显示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你是本站第位访客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202215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