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搜索引擎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收录了多少页面直接关系到网站流量的大小。啦啦君将对百度收录对博客流量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以期为博客运营者提供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一、
搜索引擎优化(SEO)是网络营销的重要一环,对于博客来说,被搜索引擎收录显得尤其重要。百度作为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搜索引擎,其算法更新和收录机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博客的流量。因此,博主需要了解百度收录对博客流量的具体影响,并据此调整内容发布策略和优化手段。
二、研究背景
当前,博客依然是一种流行的个人表达和商业推广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内容消费习惯的变化,博客作为内容营销的渠道之一,其影响力不容忽视。对于博主来说,如何提升博客在搜索引擎中的可见性,进而增加流量,是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百度收录对博客流量的影响,为博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博客在搜索引擎结果页面中的排名,从而吸引更多的访问者,增加网站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四、研究方法
为了评估百度收录对博客流量的影响,研究者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 数据收集:选择了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博客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在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数据,包括百度收录页面数、博客流量(PV和UV)、评论数量等。
2.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排除异常值,并进行适当的归一化处理。
3. 相关性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如皮尔逊相关系数等,分析百度收录与博客流量之间的相关性。
4. 回归分析:使用多元回归模型探讨百度收录与其他因素(如关键词密度、外链数量等)对博客流量的综合影响。
五、研究结果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得到以下:
1. 百度收录与博客流量显著正相关结果显示,博客被百度收录的页面越多,对应的流量也越高,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2. 高质量内容对收录的影响:收录页面质量越高,对博客流量的提升效果越明显。这意味着博主在内容创作时,应注重内容的质量和原创性。
3. 更新频率与收录的关系:定期更新博客内容可以提高被百度收录的机会,进而增加流量。
4. 外部链接的作用:高质量的外部链接可以提高博客的权威性,进而影响百度的收录和排名,间接增加流量。
六、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百度收录对博客流量有着重要影响。博主应当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流量:
1. 优化内容质量:通过提高内容的原创度和价值,吸引搜索引擎的注意,增加收录页面。
2. 保持更新频率:定期更新博客内容,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访问者,也能提高搜索引擎的抓取频率。
3. 构建内外部链接:合理的内部链接可以提升用户体验,而高质量的外部链接则能提升博客的权威性。
4. 关注百度算法更新:及时了解和适应百度算法的变化,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博客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
七、
博客流量与百度收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博主应通过提升内容质量、保持更新频率、构建内外部链接等方式,来提高博客的搜索引擎可见性,从而增加流量。
八、建议和展望
1. 对博客运营者的建议:持续关注搜索引擎优化,尤其是在内容创作和链接建设上的优化,以提高百度的收录和排名。
2. 对研究者的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博客在百度收录中的特点和差异,以及百度算法变化对博客流量的长期影响。
通过啦啦君的实证研究,我们验证了百度收录对博客流量的重要影响,并为博客运营者提供了具体的优化建议。这不仅有助于博客作者提高自身的内容质量和搜索引擎排名,也为网络营销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问卷调查是一项有目的的研究实践活动,无论一份问卷设计的水平高低与否,其背后必然存在着特定的研究目的。 因此将要设计的问卷就是为你的特定研究目的服务的。 这是设计问卷之前必须植根于脑海中的一个观念。 既然问卷调查是一项有目的的研究实践活动,那么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出发进行就是必须的,即设计问卷前必须要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宏观层面上应做到以下两点:1.明确你们研究的主题是什么2.明确设计者(即研究主体:你们)想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信息有哪些这点必须通过阅读文献来进行查漏补缺:如果通过文献阅读就能够获知想要的信息,那么就根本不必进行问卷调查;因为你想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必须要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取的,要清楚一点,你是站在学术共同体内已有的研究经验上展开研究的,前人所作的工作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你服务的。 具体进行问卷内容设计时,我们分两部分进行讲述,即问题和选项的设计。 一、问题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可问可不问的坚决不问要明白我们的问卷容量是有限的,因为填写者的时间有限。 理想的问卷设计应是通过最少的问题获取最大的研究信息。 2.无关研究目的的不问时刻谨记一点:你的问卷是为你的研究目的服务的,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3.创造性的设计问题你的研究目的是抽象而宏观的,而你要设计的问卷则是通过具体的提问将研究目的进行微观层面上的分解,因此如何通过询问一个个背后有理论支撑与研究目的的问题来获取到你想要的信息,就需要你在问题设置上下功夫了。 4.循序渐进、版块化的设计结构我们知道,此时的研究是通过询问一个个问题来获取信息的,而人的思维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倘若你所问的问题是突兀的、无逻辑的,不仅让回答者难以回答,等到后期进行问卷分析时对于研究者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麻烦,因为你根本就没想好怎么去研究!!那么何谈设计出一份好的问卷来呢?又怎么去进行研究后期的逻辑化文章写作呢?问卷设计之前所做的一系列理论准备工作,包括书籍、专著、文献的阅读,老师的讲解与指导,同伴之间的讨论等等,这些功夫都是为你的问卷设计服务的,目的只有一个:更加明晰你的研究思路。 那么到了问卷设计阶段,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你的问卷如何进行逻辑式的设计?研究主题的特征是抽象和宏观,那么落实到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来则要想办法将其逐步的具体化。 “逐步的具体化”就表明了研究工作是慢慢深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和人的思维是类似的:你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研究也是这样。 所以我们之前的工作一定要做好,研究同伴之间的每一次讨论都应是有目的的讨论,明确最终的讨论结果,并记录在案,即大的层面上形成你们的“研究共识”:研究应该涉及哪些方面。 这样在后期设计问卷时,大家就可以围绕着所形成的研究共识展开问题的设计了。 否则单打独斗式的设计虽然用时少(因为少了讨论时间)但也极有可能出现思维漏洞,而集体讨论则可避免这一缺陷,并且有时参加头脑风暴还可碰撞出个人不可能产生的思维火花。 按照之前讨论的研究层面进行问卷的层面化设计,这时问卷呈现出来就是版块化的;而这也正是你们无形的智力成果,而不单单是几道问题而已。 填写者并不了解你们的秘密,只有你们自己知道;他只是清楚一点:问卷的背后有目的。 二、选项的设计选项实际上是设计出的问题的深化,也是你们分析问卷之前所做的最后一次思考工作:将研究目的变量化。 研究目的变量化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研究目的的实现程度。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研究目的创造性的进行变量化改写。 变量化即一个个具体而有目的的选项,A、B、C......选项设计的根本原则是:周延性,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因为这关系到同行对你们研究的评价,关系到研究者的学术声誉。 试想:假如你设计出的选项不够周延,遗漏了必要的信息,接着你拿着这样的问卷进行调查然后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撰写调研报告。 即使你的文章最后发表了,同行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漏洞所在,请问此时你的说服力在哪里?本来实证研究在学术研究中就是非常难得的,而且也是被学术界所提倡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客观的数据之上展开研究的,并非纯粹的理论思辨,同时它也耗费了研究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倘若问题出现在周延性上,那么对实证研究来说则是致命一击,因为你无可辩驳。 形式部分问卷形式上共由六部分组成:问卷标题、导语部分、基本信息、主体内容、和整体。 以下逐个介绍:一、问卷标题遵循“明确+简洁”原则。 二、导语部分导语部分的撰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关系到填写者的第一印象分。 内容撰写顺序依次为:1.介绍调查者的身份:来自哪个学校的学生;2.此次问卷调查的抽象目的;3.问卷填写说明(不记名、选勾/写选项/写文字等等);4.研究用途的说明:学术研究还是商业用途。 而这一切都展示着你们调查者的研究素养,所以一定要重视;5.调研者的全体称呼和时间三、基本信息分为两部分:填写者信息和调研信息。 (一)填写者信息一般来说必须包括的是:性别、年龄/年级、职业/专业;其他则视研究目的而定。 (二)调研信息包括三部分:调研员、调查时间和调查地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后期进行问卷统计时便于输入与查错,而且责任明确。 四、主体内容形式上的要求有:1.排版整齐;2.无错别字;3.无选项排序错误五、一般来说,出于礼貌,一定要对调查者表示感谢,感谢语、祝福语、时令关心语等等都可以。 如要做追踪调查时,则应在最后设置,理由:降低填写者的戒备心。 首先,你作为调查者得开诚布公地留下你的联系方式,接着再要求对方留下人家的。 给对方多一些选择的余地,现在社交网络这么发达,填写者几乎都有各个社交账号,这样搜集到的信息的几率也大一些。 微信、QQ、邮箱、微博、电话等等。 六、整体1.问卷上应插入页码,格式为“共几页,第几页”(必要时写上“后面还有”等字样,提示填写者作答后面的问题);2.问卷上方最好填写“共几份,第几份”(便于之后的数据录入并检查)。 检查部分问卷设计好之后,必不可少的就是对问卷进行检查纠错,千万不能一设计好就觉得大功告成了,欢喜地到打印店大批量的打印!因为一个瑕疵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填写者的直观感受和同行对你们研究工作的评价;同时这也体现着研究者的研究素养问题。 所以问卷设计好之后,需要做两件事:一是研究同伴之间的问卷填写;二是小范围内的预调研。 这样做的目的:发现形式上的错误;发现选项上的周延与否。 之所以要做小范围内的预调研,主要是出于思维固化的考虑。 因为研究同伴之间毕竟有一段时间思维完全是与此问卷相关的,可能掉进了思维小圈子中;而其他非研究者则不同,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问卷,思维可能更加灵活,可能会考虑到你们遗漏了的,即“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具体而言,如下:1.先做个小范围的预调研,发现问卷形式上的错误,如选项排列A、B、C、“E”、这种低级错误;发现选项的不周延性;2.斟酌每个问题的提出目的;3.进一步从内容到形式入手完善问卷;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 啦啦君将对2005年新媒体研究中的焦点话题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何谓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 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 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1)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 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 ”“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2)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3) 二、新媒体的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 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4)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 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5)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6)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 ”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 “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 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 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7) 三、聚焦几种新媒体 研究2005年,学界除了对新媒体做了综合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文章针对新媒体中的一些具体形态进行了详尽而独到的分析。 1.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 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 (8) 对手机广播的研究不外乎“政策支持”和“运营模式”的探索,有学者就此分析了其典型的运行模式,并且提出在手机媒体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如何相互合作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9) 还有研究者则着重在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广告互动上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来看,手机媒体成为新广告媒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并分析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广告之间的互动形式和广告互动中存在的不足。 (10) 对于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却认为,尽管新技术的狂热崇拜者及追随者们,坚信手机电视是新技术催生下的又一颗金蛋,但手机电视受到受众心理、内容和媒介繁荣的制约,因此“手机电视是辅助媒介的主流想像”,“技术的指挥棒为人类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术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术的漩涡’”。 (11) 有学者认为,“现在也许还没有人认为手机报纸的用户会赶上或超过报纸网络版或印刷版的读者数量。 但是,手机报纸确实是用一种21世纪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快乐阅读的享受”。 (12) ,传受互动进行时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人指出,“IPTV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 (13) 网络电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弊端。 业界人士提出,“网络电视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一场盛宴,对节目制作商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然而,“在新媒体产业领域,广播电视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优势,与市场接轨的企业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14) 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它的发展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 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 ”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15) 3.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数字电视同样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广电总局正式将2004年定为“数字电视年”,并计划2005年完成3000万用户的目标。 2005年对数字电视的研究依然集中呼吁加快完善广电政策的制定,以有利于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增长。 有人指出,“可以预见,快速增长的数字电视用户将推动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快速发展,虽然要实现市场意义上的盈利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但作为政府作用的体现,传媒产业政策的放开、数字电视产业政策的推进为传媒企业指明了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16) 还有文章从实证调查入手,对数字电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浙江传媒学院课题组通过市场调查数据说明:“数字电视点潜在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影响数字电视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 (17)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数字付费推广的USP(UniqueSelngProposition)发展模式,即认为数字电视应该有独特的销售主张,因为数字电视是“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两者合一的综合体,而且必须以后者为核心,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18) 老年人收视群体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有专家提出,老年受众是付费数字电视的潜在用户之一。 因此付费数字电视要兼顾老年人,启动老年市场。 (19) 4.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的发展迅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 (20)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交车上,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 这种受众被动接收状态,无疑会降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然而目前尚无良策改变这种状态”。 (21) 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他们提出:“传播内容的强制性有利于拓展‘无聊经济’巨大利润空间”,“移动电视正是抓住了受众在乘车、等候电梯等短暂的无聊空间进行强制性传播,使得消费者在别无选择时被它俘获,这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比如广告)来说,传播效果更佳”。 (22) 还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这种强制收视的缺陷:“公交移动电视虽然为乘客提供了电视节目,但也必须保护乘客的公共利益”。 (23) 5.博客,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 从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 2005年对博客的研究依然方兴未艾,较之于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样化。 博客的发展使得有的研究者对其充满了信心,“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也的确需要具备信息收集、阐释、整理能力,同时提供个人想法的信息收集者,无论是否走向商业道路,无论是否代表个人或机构或政府组织,博客们有望成为公众的网络信息代言人。 ”(24) 还有学者对博客传播中的传者进行分析,认为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即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 ”同时,还指出博客传者的传播动机与“外部环境的挤压、内心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25) 从传播学角度对博客的研究中,有学者总结了博客的传播模式及传播性质,认为“博客突破传统的网络传播,实现了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 (26) 对于博客的自由问题,有学者认为,博客的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自由,这种自由颠覆了“把关人”的概念,但事实上,博客世界里的自由同时也带了很多负面的东西,需要网民有自律的意识。 (27) 6.播客,新一代的广播? “播客”是2005年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上的又一个让人们耳目一新的词汇。 “同21世纪初低调诞生的博客相比,播客似乎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 ”“通常指把那些自我录制广播节目并通过网络发布的人称为播客。 ”(28) 2005年8月,上海还举办了中国首届播客大赛。 对于“播客”的研究始终避免不了与“博客”的对比。 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 ” 朱红梅撰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播客”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她认为,播客实现了从文字传播向音频、视频传播转化,增加了娱乐成分。 播客还满足了人们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需求,同时还加强了媒介汇流与互动。 并且,播客将来会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免费走向收费,免费与收费播客共存。 (29) 四、简短 总体上说,2005年学界对新媒体的研究比较充分,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多,各主要核心期刊都开辟了相关的专题,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 相关的研究文章有30篇之多,但研究的重点基本上比较集中,话题相似,创新不多,一些文章给人以重复、雷同之感。 一些学者所提出的观点比较肤浅,有的提出了问题却并没有阐述解决途径。 (
Copyright @ 2024 啦啦收录网 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来路自动抓取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被显示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你是本站第位访客 | 网站地图 | 粤ICP备2022150304号